小真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信息 > 正文

热点信息

宁波兴宁桥什么时候建造(宁波兴宁府什么时候交付)

小真2023-04-01热点信息105

那个请问一下宁波的灵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要真的算的话……是1926年8月下旬,我爷爷说……原来的灵桥,其实是一座浮桥而已~!!!我说的绝对是真的~!!!

家乡的桥说明文

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说明文,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大类。那么说明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家乡的桥说明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桥说明文1

我的家乡在枣乡临泽。在临泽县城的东南方,有一个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它就是天鹅湖。在天鹅湖中央,又一座回旋别致的九曲桥,这座桥连着湖的东西两岸,因为有了这座桥,才显示出天鹅湖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

纯天,万物更生,冰消雪化,九曲桥旁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随着春风舞动着,给九曲桥添加了一份生机勃勃的景致。这时你站在桥上放眼眺望四方,顿时,会感觉到自己置身于湖水之中,沁人心脾。

夏天,花红柳绿,人们说说笑笑的走过九曲桥到凉亭上坐了下来,观看美景,有时还全家人坐上船在九曲桥下面乘着阴凉,说说笑笑,感觉无比热闹。

秋天,落叶苍苍,九曲桥旁边柳树的叶子都变黄了,并且随风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金色的小蝴蝶在九曲桥上飞落,远远望去像一位画家在回旋别致的九曲桥上有添加了几分金黄的笔墨。

冬天,白雪皑皑,九曲桥下的湖面上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孩子们在这冰层上滑冰、打雪仗,快乐极了,有时玩累了,就靠在九曲桥下的支撑柱上休息休息。

晚上,是小桥最难受的时候,她孤单极了,没有人陪她聊天,她就静静地站立在那里,等着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家乡的桥,虽然古朴,但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更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我喜欢她的平凡、质朴。

家乡的桥说明文2

拱,是弧形的建筑构造,而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就称之为石拱桥。在江南水乡山村,较为常见的是单孔石拱桥,该类石拱桥状若蓝天长虹,美其名曰“飞虹”,宋代苏东坡曾有“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彩虹”句。

磐安县尚湖镇栗树山村就有一座兴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单孔石拱桥,当地百姓称该石拱桥为“筒桥”

筒桥”横跨村边溪流,南北走向,长22。2米,宽4。3米,离溪面高8。5米,中孔净跨18米;

“筒桥”两边石阶逐级向上,南30阶,北24阶;拱顶呈长宽为3。6米的正方形,并置整条石做桥栏。这座单孔石拱桥全部使用条石砌就,拱圈及桥面共用600余块打凿光滑的砾石岩和花岗岩整齐砌筑,看起来十分美观。

据记载,永兴桥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葵卯年,公元1843年)的仲冬,如此算来永兴桥至今已有166年。后来永兴桥又重修过一次,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仲冬,也就是说距最近一次重修业已过了76年。这么坚固的桥建筑足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永兴桥建成后还成为了联结玉山区域和磐安县城安文之间山区交通的必经之路。之后,玉山至安文公路通车,永兴桥又作为桥对面湖口、马南山等村通往栗树山的交通桥一直使用至上世纪末。

现在的永兴桥,已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但已成为了文物供人们欣赏。在周围的土地、树木、溪流的映衬下,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家乡的桥说明文3

我们家乡宝鸡四面环山,一条渭河穿城而过,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渭河上有步行桥、廊桥、吊桥等,我最喜欢的就是新世纪大桥。

新世纪大桥又名彩虹桥,它为中承式拱桥,北接市区经二路,南通广元路。主桥长650米,引桥及道路长800米,桥宽26米,200x年10月1日建成。桥的两侧有红色和银色组成的栏杆,桥下有许多桥墩,像一个个大手把桥托了起来。晚上的桥更美丽,桥上的彩灯闪烁着,给黑暗中又增添了一丝光彩,桥上的霓虹映入河水中,像一幅水墨画。

早晨,桥上的人很多,上班的人背着包,一脸焦急,好像要迟到一样;而桥上的老爷爷在缓缓的打着太极拳,一幅安闲自在的样子;老奶奶在悠闲的散步,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来来往往的车很多,有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真是车水马龙。

桥面下是渭河,小鸟在河面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河水静静地流淌,看着周围的.一切,在微微的笑,忽然,一条小鱼跃出了水面,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泛起了波纹,河床下有许多灰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河面望着天,向东缓缓流去。

我望着一切,笑得很开心,彩虹桥,宝鸡的翅膀,带领人们飞向远方!

家乡的桥说明文4

从家乡通往城里的路上,有条河,在新中国建立前,桥上有座木头做的桥,新中国建立后,1970年时,这座桥才建成,清河桥建成大约40年了。

桥长约50米,宽20米,横跨在清河之上。桥共有一个大拱,约35米,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与赵州桥有几分相似,既节省了石料,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桥的栏杆上多雕刻狮子、虎等兽类,其中以狮子居多,虽不像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之千变万化,但也有其特点。狮子的个数两边对称,互相呼应的狮子是相同的形态,这样,桥上就有8对形态不一的狮子了。桥身呈灰色,还保留着水泥的颜色,桥上的栏杆是暗粉色的,与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空,两岸翠绿的草丛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完美的图画。

家乡地处南方湿润地区,离海不算很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极多尤其在7。8月份,台风盛行,引发的水灾更是不计其数,因而,清河桥也时常发大水,几次都把两岸的河堤冲毁,而清河桥却极少出事,依然稳稳的架在清河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桥本身的特点。桥的结构为拱上加拱式,发大水时,水有一部分从大拱流过,还有一部份从两个小拱流过,这样,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桥自然安然无恙。

桥的承受力好,卡车可以通过,家乡的柑橘也一箱一箱的运了出去,每个农户现在的年收入也不少了,这都是清河桥的功劳啊!

家乡的桥说明文5

我的家乡在宁波,在每条江上都有大桥,然而在两百多年前我们宁波才只有两座浮桥。直到1936年我们宁波才有了第一座永久性的桥———————灵桥。1971年建成了新江桥,1981年解放桥也建成通车,3年后兴宁桥也完工了,1990年江夏区建成通车……

灵桥坐落在奉化江上,是连接海曙和江东的重要通道,长132米,宽97。5米,它用钢铁连接像一个变形金钢,在奉化江上雄伟无比。

晚上灵巧上灯火通明,桥下也是彩色的,像一个七彩灯,散发出无限的光芒。

琴桥也建成在奉化江上和灵桥是一对兄弟,琴桥像一把淑琴,将面向一位分度翩翩的绅士,衣襟随风飘扬,他正在潇洒地谈着竖琴。淑琴不断地跳出一个个的音符,再加上风的呼呼声和汽车的滴滴声形成了一首美妙的音乐。

杭州湾跨海大桥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它还是世界第二长的跨海大桥,它北起嘉兴,南至慈溪全长36。463公里每5公里一种颜色,共7种颜色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被人们叫做“彩虹桥”,也叫“七彩桥”在十三公里时,有一个观光平台,它有好几层楼高。从远处看,它像一位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那里。从最高的一层楼上往右看,可以看见慈溪的海岸线,也可以看见汹涌的大海。在晚上,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的灯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把整座桥都照得如白天一样亮在这座大桥上形势十分洒脱,向两边看,一片明亮,观光台上更是金碧辉煌,多美的桥呀!

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我的家乡建造更多、更好、更美、更结实的大桥。

家乡的桥说明文6

我的家乡在诸暨,这是个美丽的城市,一条从南往北的浦阳江把这座城市分成东西两块,浦阳江上,建了许多的大桥。

这些桥各式各样,点缀成诸暨美丽的“一江风景”。西施故里前的浣纱大桥,是用混凝土制造成的斜拉式大桥,造型独特非常有气势;离城市广场不远的西施大桥,上面有红色拱形的装饰柱子,形状像两条彩虹,祝人们的生活像彩虹一样缤纷多彩;太平桥,原称浮桥,栏板全部采用汉白玉,两头各雕两只洁白无暇的汉白玉大狮子,祝人民太平、安康;暨阳桥,栏板采用青石板,上有花鸟雕刻,每个栏板上面都有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诸暨书城旁的浣江桥也叫钢桥,因为它是用钢板制成。

钢桥是一座步行桥,有了它,夏天的傍晚,在桥上乘凉的人可真是人山人海啊;还有我家门前的东江大桥,它是城里最宽的大桥,有80米宽,过了这座桥,对面就是新建成的体育公园了。一、二、三……刚才给你们介绍了六座大桥,但我们的浦洋江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桥,比如茅诸埠桥啊,永昌桥啊……

可是以前,在我妈妈读书的时候,江上可没有那么多的桥。那时的太平桥叫浮桥,因为它是把许多窄窄的小木船头尾相接浮在水面上做成的。要想过江,如果没浮桥,就只能渡船过江了,那时小船在江中飘摇,碰到天气不好,风浪大或人多拥挤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事故。人们多想要一座桥啊,哪怕只有一座桥也行啊!就这样,诸暨最早的太平桥产生了。随着诸暨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造的桥越来越多,造型也越来越漂亮。

桥,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更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家乡的桥说明文7

江南水乡,河道如织,桥便成了密密河道中的符号,传递着水乡的讯息,长长的石桥是破折号,高高的拱桥是句号,闭上眼睛,我也能将桥的细节一一描绘。傍晚时分,桥身镀上一层金边,妇女们忙着淘米洗菜,一边还不忘与邻居碎碎地唠,从柴米油盐到一家老小,笑容里透露着满足与平和。

炊烟袅袅升起,这是村庄以自己的语言召唤着劳作的人们回家。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的男人扛起自行车,稳当地走过石桥台阶,然后飞快地骑上,一路铃铛,还不忘跟路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吃饭哉”,一会儿便不见了身影。菜农们在桥边摆了摊,拿着草帽,扇着风,批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开衫,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自编草鞋,坐在台阶上,大声吆喝。放了学的孩子们横冲直撞嬉戏着,老农把摊子护在身后,斥责到:“小赤佬儿,小心点……”孩子们吐吐舌头,书包在身后“啪嗒啪嗒”的,跑远了。

水乡农村的时光,就如乌篷船欸乃的桨声,有声有色;又如桥下无声的流水,不慌不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爱在茶余饭后,坐在桥头光滑的石栏上,跷着二郎腿,剔着牙,天南地北地聊着,忘了夜色越来越浓。有时候,什么都不讲,享受着夏夜习习晚风,闭眼回忆往事,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待困意袭来,起身离去,却蓦然瞥见枝头圆月如镜。

几百年来,家乡的桥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或焦急或悠闲,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细心地一一收藏,随着岁月的洗濯,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质朴古老的韵味。桥像一位饱含风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宽容的怀抱一视同仁地将所有水乡之子容纳,不管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家,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望水的每一次涨退,桃花的每一次开谢,梧桐树的每一次凋零。于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桥,就像回到了家。

绍兴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座桥。他承载了你生命中某段时光,亘古不退色,直至你消散,在他的某个角落也会有你的气息与身影。他可以不华贵,可以不闻名,但必须足够坚固。他可以让你在某种特定的时刻,想起他,会满含泪水,然后会发呆很久。是的,他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只因为每一个水乡人,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来祭奠他,在心中开成一朵永远不败的花,荼靡不朽。

家乡的桥说明文8

我的家乡是新河,可以想象,有河肯定有桥。是的,家乡的桥大大小小,各种材质建造的都有,实在是数也数不清楚。这么多座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座百年老桥——寺前桥。

寺前桥的大名是金清大桥,因其旧在净应寺前而得名。后因其横跨金清港,又因河而名为金清大桥。经过查资料,我知道此桥在明《嘉靖太平县志》已有记载。

寺前桥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为五孔石拱桥,两端有桥亭。桥墩由条石错缝叠砌。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是平台,平台之间由石阶成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曲折状,起伏有致,富有节奏与韵律感。大桥两侧有石桥栏,两端部各施抱鼓石。桥栏间望柱每侧28根,柱头圆雕狮子、仰覆莲、莲蓬,生动有致。可惜的是,“文革”时,柱头所雕狮子被砸损坏,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是残缺的一部分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座老桥的喜欢。我经常在周末,漫步桥上,踩在那石板铺成的桥面,我总想象赵州桥也该和我家乡的这座石桥一样吧。我也喜欢从对面的新桥——披云大桥上来遥望寺前桥。远望老桥,犹如巨龙俯身喝水,更似长虹卧波,给金清港平添无数妩媚风情。

桥南北各有一座桥亭,桥亭原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现在也只剩下北桥亭上的字了。我常驻足桥头,默念着“水不扬波”,多美丽的古老石桥啊,多美丽的家乡河水。

家乡的桥说明文9

桥,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是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十分丰富。这些赋予了“桥”无穷的魅力。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用喜鹊来架的桥;几千年前用石头家的桥;几百年前用木板架的桥;现代用铁板架的桥······

我的家门口也有一座桥,它把渌江河的两岸连接起来了。

大约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渌江桥是一座浮桥,浮桥就是浮在水面上,不用吊的。它是一条长为四十米,宽为三米的直线。前一段是用木板,中间一段是用铁板,最末端是用水泥砌成的。看上去不是很美观,很坚固,但是它帮助了不少的人,很多人都经常夸它呢!

用个传说,说在七月七日晚牛郎织女就是在这做桥的正上方相遇呢!这个地方是看得最清楚的。如果这天晚上哪对情侣看到了两颗最闪耀的星,并且还有两颗小星在其中一颗闪耀的星的左右(也就是牛郎织女一家人),那么着对情侣则可以幸福一辈在,一路都会平平稳稳的。但是难得有人同时看到这四颗。

如果要写生那么在这座桥的对岸是一个最好的地点,用为那儿有很多的树木花草,以及房屋。

这座桥虽然不能与中国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相提并论,但是它也是代表了中国桥里的一种。

家乡的桥说明文10

精彩南阳,悠悠白河,至美光武大桥!我的家乡南阳历史悠久,白河母亲美丽动人,宛如玉带环绕古城,而雄伟挺拔的光武大桥就是这玉带上最灿烂夺目的明珠,靓丽独特,引人赞叹。

光武大桥是以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而命名的。桥头的大理石石基上深刻着”光武大桥“四个大字,祥云缭绕,朱漆渲染,庄重典雅。光武大桥是我们南阳第一座斜拉桥,它东连飞机场,西接光武路,如一条巨龙飞腾,横跨东西,气势如虹。大桥全长20xx米,桥塔高37米,桥面总宽41.5米,桥体线条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处处透露着时尚活力。

远望光武大桥,它似银龙出海,又似虹桥卧波。桥塔高大敦实,像四个威武的将军,沉默坚定地守护着大桥。银色的斜拉钢架牢牢地抓紧桥身,如扬帆起航的轮船,又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蓄势待发坚不可摧。那桥上的路灯两两相对,整齐划一,像精神饱满的迎宾一样,向来往的行人致意问好。美丽的光武大桥,以它独具特色的面貌,给南阳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天的大桥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桥用坚实宽厚的脊梁挑起希望,担着梦想,把人们送往各自的方向。晴空万里无云,白河碧波荡漾,大桥在阳光下明亮耀眼,于水天一色处更显恢宏,大气!

夜晚的大桥是流光溢彩的画卷,路灯像无数璀璨的明珠,映亮夜空。夜风迎面扑来清新舒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来到桥边,或散步,或健身,或垂钓,各有情趣,悠然自得。在这悠闲的夜晚,大桥也放下了一天的喧闹,显得安静沉稳。

家乡的桥说明文11

在我们村子的东边有一座非常普通的水泥桥,因为他在村子的南边,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南河桥’。

桥的本身是由水泥,河沙,碎石等材料组成。桥下面各有两个桥洞,爸爸告诉我说:“它是用来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排水的,防止冲坏桥梁。整座大桥由十六根柱子支撑着。桥长约五十米,桥宽约十五米,桥的两边是一堵水泥墙,高约半米左右。桥的表面刷的是白色的涂料。整座桥看起来非常结实。听老人们说,这座桥建有三十多年了。

有了这座桥,人们走起路来方便多了。也许没人会注意这座小桥,可他正默默的为人们做着自己的贡献。这座家乡的小桥啊!我会永远珍藏在记忆当中。

宁波江厦桥和兴宁桥简介

江厦桥

位于市中心三江口的新江桥,已经有144年的历史了。它是宁波历史上跨越姚江、连接老城区与江北岸的第一座桥梁,也是通往镇海、慈溪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姚江两岸全靠渡船往来,直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浮桥。在此之前,整个宁波只有一座跨江大桥,就是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的灵桥(当时还是浮桥,又称“东津浮桥”)。为区别于老的灵桥,新建的浮桥就叫做“新江桥”,灵桥顺理成章地被称为“老江桥”。

新江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在它的身上发生过什么故事?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3年,英国首先在江北岸设立了领事馆,此后相继在宁波设领事馆或领事的有法国、普鲁士、荷兰、瑞典、挪威等国。1850年,居住在江北岸的外国人强行圈划土地,作为“外国人居留地”,获得了治外法权。接踵而至的西方传教士,任意插手教群讼争,干涉我国内政,不断引起民众的愤怒。

咸丰末年,宁波市民李阿才等人痛恨某传教士横行霸道,想给他吃点苦头。他们暗暗相约,在一偏静处守候,等到该传教士经过,便群起而攻之,“掌其颊(抽他耳光)凡十下,掌毕,一哄而散。”传教士又惊又羞又痛又怒,马上向英领事夏弗礼告状,定要报复。因为这时候太平军正准备进攻宁波,宁波地方官员纷纷逃往舟山定海,领事无法与之交涉。传教士见领事帮不上忙,就私下与英商台弗逊密谋,由英商入城捕捉李阿才,将他关在江北巡捕房。

台弗逊经常往来于江北岸和宁波老城区。一天,他又从江北桃花渡横渡姚江。搭乘渡船时,有四人尾随而至,与他上了同一条渡船。台弗逊做梦也没想到,这四人都是李阿才的好友,是为李阿才报仇来的。船抵中流,四人故意将两脚使劲摆动,使渡船左摇右摆,剧烈晃动,不一会儿就倾覆了,船上的人一齐落水。这四人个个谙熟水性,不慌不忙,潜游至僻静处上岸。他们想,这下子台弗逊这小子肯定完蛋了。不料台弗逊的水性也很好,泅水登岸,逃过一劫。但他受此一场惊吓,就想仿照奉化江上的老江桥,在姚江也建造一座浮桥。当然其目的不仅是为过江方便,主要还是想控制宁波的交通,在中国人手里大捞一把。

外国人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造桥,按理说应该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可这时候,太平军兵临城下,腐败的清政府自顾不暇,台弗逊乘机纠集工人,运来材料,擅自建造浮桥一座。由18艘木船连排,上铺木板,索链绞接。起初桥址在盐仓门关帝殿道头(今解放桥附近),因距市中心太远,第二年移到现在的位置,从江北桃花渡直达东渡门。

新江桥落成后,英国领事派巡捕把守,向行人每人收取四文铜钱“买路钱”。

旧时甬上风俗:每年农历四月半,都要举行迎“五都元帅”的大型赛神会。赛神时,灯彩法器,五光十色、争奇斗艳;四乡民众闻风而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同治八年四月十三(1869年5月24日),迎神赛会队伍浩浩荡荡经过新江桥之际,守桥巡捕不顾人多拥挤,照例勒索过桥费,引起众人不满,双方发生争执,桥上的人越聚越多,结果桥梁不堪重负,桥链突然崩断,400余人落水丧生。当时有一首民谣:“好看彤云社,翻落江桥下,氽到下白沙,撩起豆腐渣。”(彤云社是当时著名的赛会会社)道出了这一惨案的真相,也是对帝国主义的血泪控诉。

光绪三年(1877年),甬上的有识之士募集银元1.6万元,向英国领事馆赎回新江桥主权,才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历史。从此后,百姓过桥不必再付过桥费。

关于新江桥,《宁波市志》有这样的记载:1899年沿江道路拓宽,浮桥木船减至16艘。1927年,以弧形铁板加固各段桥板衔接处。1935年、1946年,曾发起改建固定桥,但未成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改建浮桥十分重视。1953年将新江桥的木质浮桥改建为8孔钢梁混凝土结构浮桥,载重能力提高到7.8吨,还可单向通行汽车,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1970年9月,建起了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也就是现在的新江桥,当时命名为“反帝桥”(文革结束后恢复原名)。老的浮桥“退而不休”,随着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频频发挥“余热”。1972年,它移到现在的解放桥位置,架起了解放北路与大庆南路的通道。由于此处姚江的江面比三江口原桥址处阔,浮桥的长度不够,局部还接了一段固定混凝土桥。1981年,浮桥又移到现江厦桥位置,成为连接市区最繁华的中山东路与江东大河路(现中山东路延伸段)的纽带,直至1990年新的江厦桥落成……

记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小时候,每次过新江桥,总是既开心又紧张。我家住海曙区,平时就在附近上幼儿园、读书,凡是需要过新江桥,都是跟大人到江北岸轮船码头去乘轮船,到上海去,所以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每次从新江桥上走过,那脚下桥板之间一条条两三指宽的缝隙,以及透过缝隙看见的汹涌翻滚的江水,会令年幼的我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从缝隙中掉下江去,于是紧紧攥住大人的手,既小心翼翼又迅速地走过桥去。

由于是木船连排的浮桥,三江口又直通大海,所以每当潮水涨落,浮桥也随之起伏。涨潮时,浮桥升得高高的,两端会向上弓起来,这时候,行人上桥落桥,就像上山下山。人还好,黄包车、手拉车之类就很困难了。于是一种特殊的行当应运而生———一些人专门等在桥头,见有黄包车之类过来,就上去推,将它推上桥去;桥上的车下来了,就用一条绳子从后面系住它去拉,帮它减速,否则黄包车就会像乘滑梯一样飞快地冲下桥去,说不定来个人仰车翻!就这样推一推,拉一拉,车上的乘客给他们几个小钱。记得从前《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就干过这活。

最稀奇的是,每当有大船从桥下经过,浮桥还得临时成为“断桥”:将联结其中几艘浮船的链索脱开,将它们从浮桥中“抽”出来撑到一旁,让出航道,以便大船通过。因为浮桥不像钢筋混凝土的固定桥,桥身可以造得很高;浮桥是靠船浮在水上,桥面的高度只能跟露在水面上的船身一样高,大些的船就过不去。每当碰到这种情况,要过桥的人就得等。一次,看到一艘帆船要从新江桥下过,帆船虽不甚大,但桅杆很高,浮桥也得断开让道。卸链索、移浮船、过帆船、桥复原……这一折腾就是半个多小时。

这诸多不便,一直等到1970年新江桥改建为固定的大桥后,才有了彻底的改变。大桥通车是在9月30日,正是国庆节前夕。只见桥上彩旗飘扬、车水马龙;人们奔走相告、先走为快;入夜,栏杆上的火炬灯组齐放光明,闪烁在江面之上……宽敞宏伟的新江桥,给宁波人民带来过多少方便和快乐!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受历史条件限制,这座新江桥在设计、施工和选址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先天不足,以致近年来过早老化,已成为一座危桥。为确保安全,两个月前,新江桥被紧急封桥,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接着又公布了新江桥应急处置方案:在原桥旁修建一座便桥,以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在便桥建成后,老的新江桥将被整体拆除,并建设一座新的桥梁。

带着时代车轮碾过的深深烙印,100多岁的新江桥渐渐离我们远去……

新江桥,宁波人民将与你依依惜别;又将迎来你更辉煌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