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天气预报文案(天气预报 麻城)
今天给各位分享麻城天气预报文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气预报 麻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怎么预测天气?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气压、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由专业人士、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浮标在地面或海面收集。世界气象组织协调数据收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每小时(METAR)或每六小时(SYNOP)进行一次。
气象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收集世界各地的数据。他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研究云的发展。他们的红外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测云的发展,我们可以收集云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但是气象卫星的精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所以地面数据还是很重要的。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与用于预测的数字模型相结合,以产生气象分析。它是对大气状态的最佳估计,是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三维表示。
数据天气
根据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通常可以在变成天气预报之前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利用统计学原理消除已知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为地面和高空。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天气符号,都是根据各地的天气代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个符号代表一种特定的天气。
代表云的符号,如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积雨云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风、大雾、连续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以统一的格式填入各自的地理位置。这样,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同时观测到的所有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阴、晴、雨、雪等。,可以填写在天气图中。从而形成代表不同时间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员可以进一步分析处理,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显示分析结果。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出重要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暴风雪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位置,画出全图的等压线,标出低压和高压的中心和强度。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图中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气压情况: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哪里是冷暖空气的对抗区。
高空天气图中填充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线面上所有点的高度,所以通过分析画出相隔一定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出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气压情况:哪里是低压的槽,哪里是高压的脊。然后画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预报员可以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气象台站利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介绍,自1966年以来,世界各地热带海洋的台风几乎都逃不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测和早期发现大风暴和严重灾害性天气是有效的。
制造工艺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即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屏前“点”讲解天气(主持人掌握每个区域位置的秘诀只有一个——死记硬背)
③影视中心进行图像合成,在电脑上将流程②中的蓝屏替换为流程①中的图表;
④影视中心将完成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天气变化的说法有哪些? 比如晴、多云转阴、晴转多云等
一、天气状况用语
晴:全天无云或只有少量的云,为晴天.
阴:全天有云,见不到太阳,称为阴天.
多云:天空有云,但未布满全天,太阳时隐时现,为多云天气.
阴转多云:以阴天为主,逐步转为多云.
多云转阴:由多云天气逐步转为全天布满云,但未下雨.
阴间多云:以阴天为主,但有时为多云.
多云间阴:以多云为主,但有时为阴天.
晴转多云:由晴天逐步地转为多云天气.
多云转晴:以多云为主,逐步地转为晴天.
晴间多云:以晴为主,但有时云量较多.
多云间晴:以多云为主,但有时为晴天.
2、二、天气现象用语
1、降水强度用语
小雨:雨点清晰可辨,没有漂浮现象,落到地面上不四溅,洼地积水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的雨声,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25毫米之间.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地四溅较高,洼地积水极快,能见度大减,屋顶有哗哗的雨声,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暴雨:1小时降水量在16毫米以上,12小时内超过30-7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100毫米等都叫暴雨;12小时降水量70-140毫米或24小时为100-200毫米为大暴雨;12小时降水量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大于200毫米为特大暴雨.暴雨水土流失,破坏土层,田间积水,作物受涝,积水较深,时间较长.
小雪:下雪时能见度在1000米以外,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
中雪:下雪时能见度在500-1000米之间,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大雪:下雪时能见度在500米以内,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
2、降水性质用语
阵雨:降雨时大时小或雨水下降和停止都很突然,1日内总降水时间不超过3小时.
雷阵雨:阵雨时带有闪电和雷声.
雷雨:雷雨交加.
间断小雨:或称间歇性小雨,指时间分布而言,即断断续续下的小雨.
零星小雨:指空间分布而言,即有的地方下,有的地方不下.
毛毛雨:毛毛雨全是极小的滴状液体降水,水滴随空气微弱运动漂浮下降,肉眼几乎不能分辨其下降情况.
雨凇:又叫冻雨.阵雨时因温度突然下降,雨滴冻结在物体上为冻雨.
雾凇:又名树挂.一般在冬季的雾天时空中水滴因温度过低,凝固在树枝、电线或其他物体上,是一种结构松散的凝结物,稍有震动即掉落.
雨夹雪:雨夹雪为半融状态的雪,或者是雨和雪同时下降的降水现象.
雪:水汽在空气中低温环境下,直接凝结而成的固体降水,呈六角形的片状或柱状的结晶体.
天气预报常用语知识
3、风向用语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一般按八个方位计算,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风.同时,在预报发布中有时常听到偏北风、偏南风、偏东风或偏西风等,这是指风向不够稳定,左右摆动,但预报幅度左偏或右偏都不能超过22度半.如偏北风,是指北偏东或偏西,偏离角度东西和西面都不能超过22度半.其他方向依次类推.
4、风力用语
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水面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2级.陆地上出现的风力一般多在0-9级之间,10-12级的风陆上很少见,有则拔树、摧毁建筑物,破坏力极大.
气象员在预报天气时,必须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不同需要制作不同要素预报
一般对老百姓的主要内容:阴晴状况 、风向和风力、降水概率、气温高低等。
对飞机航线预报还要有:能见度、积冰、雷暴、雾、云高、云量等。
我们怎样预报天气?
我们从收音机里、电视上得知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并不是所有人全都知道的,以为他挺神秘的。其实呢,天气预报并不神秘。只需要到气象站点参观一下自然就恍然大悟啦!在有卫星的帮忙,就更加的准确!
比方说吧,,制作天气预报也就像是工厂的生产一样的,也有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气象观测是第一道工序。要预报天气就要摸清他的脾气,掌握它的来踪去迹。气象观测员就像是侦察兵,他用各种各种气象仪器测出空气的压力(气压)、冷热(气温)、和流动的方向力度(风向风力);同时还要用肉眼观测天上有什么与先期好名字的云,天气现象,能见度有多远;除了要观测地面上的情况之外,还要利用探空气球把仪器带到高空,测量出高空的风、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状况并发回到地面来。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气象台站,按照统一的口径标准,同一个标准时间进行观测。而后按照规定的格式把观测的数据编辑成电报,通过电讯部门拍发到指定的气象通讯中心。
及时传送情报是第二道工序。气象通讯中心收到电报后,按一定程序播发出去,共气象台站抄录。
填图分析就是第三道工序了。气象台站收到电报后,把它翻译成不同数字符号,天在一张空白的专用地图上——这是做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天气图!
==== ★ ====
天回地面气象情况的叫做【地面图】;高空的自然就叫【高空图】。预报人员把气压相同点连起来叫做“等压线”。不同的等压线把图面分成高压区、低压区。一般情况下,一般说,高压区大多是晴好天气,而低压区里就常有阴雨。还得分析那里是晴好,哪里正在下雨;受什么温度控制……
经过这一番的分析,杂乱无章的情况逐渐变得眉目清晰,有条有理。这些不同情况的组合就是“天气系统”了。
第四道工序就是正式的天气预报。预报人员把分析好的不同时间的天气图连贯起来,分析天气演变弄清天气的来龙去脉,然后就可以做出预报了。
还是举个栗子吧,在天气图上,如果发现海南岛800公里的海面上有台风生成,中心风力有10级,并且以每小时10公里方向移动,就基本可以做出“台风将在次日凌晨至上午袭击岛”的天气预报。
最后,那就是【天气会商】。值班人员做出预报后,还要经过集体会商,主持集体会上的先讲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其他参加者在发表各自的意见;在集体智慧下形成统一的“预报意见”。做好的预报,还要报送电台、电视台、政府、军队、农业。市场经济之后还开辟了“有偿精准服务”。
现在随着航天技术发展,天气预报更加精准,具体到了小时!和可以及时更新,十分钟就可以更新!(但愿能够帮到您,希望关注我,谢谢您的浏览)
天气是怎样预报的
天气图是传统天气预报主要方法
所谓天气图就是标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地图。天气图分地面、高空两大类。从天气图上可一目了然地年看到天气系统和天气的分布,知道冷空气、暖空气在哪里,哪里刮风下雨、哪里天气晴好。连续分析不同时刻天气图,就知道天气系统的移向移速,从而判断本地未来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会出现什么天气。
所谓天气系统是指能显示天气分析的气压系统。天气系统是天气的制造工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比如,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天气晴冷,多吹偏北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多吹偏南风。冷暖空气交汇地带称为锋,受锋影响,天气突变,以阴雨天气为主。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台风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低气压,受台风影响,会造成大风和洪涝灾害。
发达国家天气预报有近140年历史。1854年英、法为了控制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11月14日,英法舰队在黑海遇强风暴,风速超过30米/秒(11级),几乎全军复没。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海王星发现者勒佛里埃研究这次风暴路径,他收集了11月12-16日气象记录,查明风暴向东南方移动,在袭击联军舰队前一、二天,西班牙、法国西部已先受影响。勒佛里埃认为,若建立气象观测网,绘制天气图,可预报风暴移向移速。1863年秋,法国使用天气图向港湾发布风暴警报。此后,欧美和日本陆续绘制天气图,天展天气预报。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出于侵略的需要,在北京和全国43个港口设立了测候所,从事气象观测和绘制天气图工作。1927年南京政府设立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领导下,各地纷纷设立测候所,在培养人材、收集气象资料和科研方面取得相当成绩,但不正式对外发布天气预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迅速发展。到1957年按所政区划建成气象台站网。苏州市气象台1959年1月1日正式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天气图、数理统计和群众看天经验。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值预报业务,发达国家建立了全球和有限区域两种预报模式,计算机最高运行速度40亿次/秒。全还应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分层超过30层,水平分辨率60公里,预报可用时效中高纬10天,低纬5天。有限区域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15公里,美国、德国可达2公里。
发达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发布全国各城市或各区域(日本将全国划成191个格距20公里正方形区划)天气预报,预报时效7-8天,逐日滚动。各地气象台根据本地实况和预报员经验对气象中心发来的预报进行订正。几乎所有国家的气象部门都实行垂直领导,发达国家按气候区划设置台站。美国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国家气象中心和天气服务台。国家级中心有9个--国家气象中心(逐日发布全国各城市7天预报)、国家飓风预报中心、国家强风暴预报中心、国家环境模拟中心、国家业务控制中心、国家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国家航空预报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国家气候预报中心。天气服务台有116个,每个服务台配备一部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9个国家中心承担着全国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航空、航海天气预报等任务。天气服务台负责接收国家中心发布的预报信息,结合本地最新气象资料和预报员经验,进行编辑和订正,作出本地天气预报。但国家中心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天气服务台无权订正,理由有三条:一是只有国家中心才能获得全部数值预报产品,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全国一小时一次的地面观测资料;二是国家中心预报员是通过全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三是经过三年对比证明,订正反而导致预报质量下降。日本气象体制分三级:气象厅、管区气象台和地方气象台。气象厅预报部每天发布全国191个区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在中国,1982年开展数值预报业务,每天制作北半球三天形势预报。1995年引进美国的Cray巨型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20亿次/秒)每天制作全球七天形势预报。1997年起每天制作全球十天形势预报。目前全球预报水平分辨率120公里,有限区域预报水平分辨率55公里。我国气象体制分成五级:中国气象局、大区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和县级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共有6万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差距是:
1、资料同化系统落后,气象卫星、商用飞机和天气雷达的资料尚未进入数值预报系统。天气雷达定量测定降水尚未开展,卫星云图还停留在"看图识字"水平上。
2、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尚未形成业务。
3、天气预报重复劳动严重,主要原因是国家中心和省级气象台指导产品少、质量不高,指导不到位。下级台站为了服务,只能独立地制作长、中、短天气预报。 好运
参考资料:
如何报告天气
你参考下。
天气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天气预报的要素预报编辑本段回目录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天气标识:雨转晴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将近期气象要素代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动力-统计预报方法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天气预报种类编辑本段回目录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它们在未来1-6小时的动向。
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主要包括受何种天气过程影响,能否出现灾害性天气,以及主要的天气变化趋势。
长期预报:常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的大小,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麻城天气预报文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气预报 麻城、麻城天气预报文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