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真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信息 > 正文

热点信息

巴西的天气预报(巴西的天气预报主持人)

小真2022-09-10热点信息186

巴西里约热内卢今日天气预报

巴西里约热内卢今日天气预报

巴西·里约热内卢

当地时间:14:35(北京时间20日凌晨1:35)更新

33°C

晴/东北风2级

当地时间:09月18日15:08

今天:多云22~25°C 西南风3级

巴西迎来罕见降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1年是地球气候的“临界点”吗?根据今天的情况,极端天气在当今世界的发生频率更高,影响更大。南北半球温度高,温度低,南半球很冷,北半球很热,所以极端天气现象很明显,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在说,我们是否进入了地球的极端气候模式。事实上,极端天气模式并不新鲜,但人类需要警惕在极端天气模式下可能出现更多问题,或更灾难性的问题。首先是巴西的雪。

“地球是火和冰的结合”,北半球很热,而南半球很冷。站在寒冷的季节气候角度来看,南半球是正常的,但从巴西的地理位置来看,可以说雪并不多,因为接近赤道,所以这种条件限制,巴西不应该出现更寒冷的天气,但今天的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与巴西在寒冷的天气存在关系,而寒冷,寒冷是一种天气模式,虽然寒冷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会面临,但巴西的寒流更少,低于0度的温度在巴西是非常罕见的,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该地区的三大气候特征,但归根结底,“热带”模式占主导地位。

所以天气不会很冷。然而,2021年的巴西将有所不同。这是巴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遭遇的第二波寒流。罕见的寒冷天气主要发生在巴西南部和东南部,给许多城市带来了创纪录的低温。根据天气预报,8月初,这股寒流将使巴西南部、东南部和中西部各州的气温骤降。巴西将继续降温,最低温度将在圣卡塔琳娜和南河山脉,最低温度将是零下10摄氏度,最低温度将是零下25摄氏度,最低温度将是零下25摄氏度,这是很罕见的,天气真的很冷。当然,原因也有说,因为寒潮造成的。从根本因素来看,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巴西目前正经历着极端寒冷的天气,一位当地居民说,他已经62年没见过雪了,所以这是62年才见过一次雪,太罕见了。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再次接近百万分之419,表明今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确实有所上升。所以这不是全球变暖的问题。那为什么温度会下降呢?这是全球变暖的极端气候,你们很多人可能知道极端天气模式可以产生更热或更冷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种极端气候要多得多。所以全球变暖不仅仅是“热”,也是“冷”。但地球的整体温度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冬天我们偶尔会经历极度寒冷,这是气候模式的变化。我们似乎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春夏秋冬”。相反,我们有更冷或更热的条件。

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不准?

天气预报只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和分析,它不可 能与实际的天气状况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百 分之百准确预报天气。一方面,天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变化无常,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各种仪器也并不  精确完美,因此人们只能大体把握天气变化的形势。

第一点,从气象学的学科角度看,观测气象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准确。气象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人类关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气象学家或科学家,观测气象的技术和经验也是一个积累过程。

从两个角度来看下这种局限性。

首先,人们观测气象的“眼睛”是有盲区的。目前观测气象的各种观测站和观测设备,比如气象站放出去的雷达、卫星等,就像组成了一张捕捉天气变化的大网。这张网的疏密程度不同,分布地区也不均匀。有时候,一些影响半径在几十公里的小尺度的天气变化,就像漏网之鱼,逃过了观测系统的眼睛。这会导致一些气象信息没有被预测到,天气信息的预报也就很难精准。不过有了气象卫星后,盲区少了很多,整体观测视野更开阔了,准确率也在提高。

其次,观测气象更避不开“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指的是,巴西的一只蝴扇动了翅膀,有可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窦志钢解释说,对天气预报行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无数只蝴蝶会随时扇动翅膀的可能性。变幻莫测的天地自然间,哪怕一些突发的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气象信息的计算结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天气数据难度很大。

第二点,不同的气象数据来源,计算得出的天气信息,会出现差异。

窦志钢表示,就中国来看,目前天气信息数据的来源有几个渠道。

首先是官方渠道,也就是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数据,这是主要的数据来源。

其次是交换数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有个协定,各个成员国之间要进行数据交换。比如中美之间,中国要给美国一些中国的数据,美国也会给中国一些美国的数据,彼此共享一部分天气信息。不过现在卫星技术很发达,不同国家之间也能监测到对方的数据。比如,美国能观测到中国的一些气象数据,这些数据一部分用来官方交换,一部分也会进行出售,卖给一些商业气象机构。

此外,还有社会观测数据。窦志钢提到,随着智能时代到来,AI和IOT技术的普及,有一样设备已经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就是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也是一种初级观测设备,虽然它记录的信息,都是非标准环境下的观测数据,但汇集到一起,也是对气象数据的一个很大的补充。

所以,当不同的气象服务机构,使用不同的数据来源和预报模型时,得到的天气信息的精准度也会有差异。

第三点,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天气预报准确度的感受。

以中国为例,在早期电视时代,人们获取天气信息,基本只靠每晚7点半的天气预报。它通常提供24和48小时天气信息,以城市为地域范围来预报。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更精细化。人们需要知道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直径几公里范围内的天气会怎样;或几小时或几天后,百公里外的地方天气会怎样。需求的精细化,也提高了天气观测精准度和播报频率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