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当老师,在很小的时候,以致做一名老师似乎成了
我逃脱不了的宿命,
是命中注定的一件事。
在
我把教师
作为职业时,
我根本不知
道这个职业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不
是因为这个职业的“光芒四射”而爱上它,仅仅只
是因为喜欢,正应了
那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
后来,从校园走向校园,工
作生活都与校园有了剪不断的联系,没有受到太多世俗的侵扰,生活变得简单而安静。
此生与青春相伴,与书相伴,永远年轻,岁月静好;波澜不惊,流水无痕,挺好。
带着学生遨游书海,聆
听前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智慧,一起探幽寻秘,乘风破浪,直达彼岸,陌上花开,芳草鲜美。
挑灯夜读,甘之如饴;费蜡研读,
专心不二;备课上课,师之使命,
我亦不负。在职业路上行走,曲径通幽,花团锦簇。
一直认为,此生没有比教师更适合
我的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这
是我的选择,此生不做他选。
即使辛苦,即使薪薄,
我也无悔。
我只愿摒弃
浮躁,在安静的校园
里读
我的书、教
我的书,此生与书为伴,与生为伴,足矣。
象牙塔的好处,在于隔离喧嚣,与外面的花花世界隔开,让心静如水,静水流
深。
三尺讲台著芳华,一笔粉尘写春秋。唯愿站稳讲台,生之认可,即
我之幸福。
一直以为,这就
是我想要的工
作生活,工
作生活本该
是这个样子。安静的校园,安静的备课,安静的研
究,这
是教学的常态。
校园
里有热闹,
那是对职业的执着。可以争执,可以论辩,
那是对学问的追求;一群志同
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似乎在一夜之间变了,教书似乎成了副业。
校园刮起了
浮躁风,社
会上的风气一点一点地渗进校园,
我们在无知无觉地变
化着。工
作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琐碎,压力越来越大,精神越来越疲惫,心也越来越累。
作为老师,备课、上课、
听课、公开课、
展示课、写教案、写
听课记录、写各种计划总结、各种反思心得、
出卷子、改卷子、布置
作业、改
作业、做教具、做课件、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搞
专长、学技术、写党员学习笔记、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运动
会比赛、师德师风承诺、师德师风考核、继续教
育、线上线下培训学习、各类考试、迎接各种检查慰问……这
是最基本的工
作内容。
作为班主
任,处理孩子间的各种矛盾、开家长
会、大扫除、学籍建立、安全教
育、成长档案、请假记录、体温记录、班
会记录、教室文
化、贫困补助、节目
表演、国旗下演讲、家访、职业
道德考核……这
是最基本的工
作职责。
作为科
组长,天天盯着手机看微信,转发信息,布置学校工
作,
组织填写
表格,上交
表格;收集教师信息,核实材料上交;
组织教师学习文件,
组织教师开
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似乎就
是一种常态。
全民公开课、全民
展示课、全民开放周,轰轰烈烈搞教研,全民动起来,一个不落,生命不息,奋课不止。
我们似乎穿越到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
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公众号,下载APP,时不时来一波线上问卷调查,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内存越换越大。
工
作忙、工
作累就
是工
作的状态,老师们感觉时间太不够用了,恨不得一天变成48小时,恨不得学
会孙悟空的分身术。
老师不
是超人,却被活生生地一步步逼成了超人。
过多的杂务分散了教师的精力,疲于奔命消解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机械般地应对各项事务成了教师的日常工
作。
我们所有的忙和累都不过
是大量地重复着
浮浅的工
作,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些
浮浅的工
作,还常常把
浮浅的工
作状态当成自己日理万机的一种成功工
作状态。
开放周,
我们严阵以待,无论口头说得多么轻松,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每一天的心弦都绷得很紧。
不知
道是领导们太相信
我们的实力与能力,还
是想让
我们接受社
会的监督,不管
我们愿不愿意,课堂反正
是开放了,连同
我们一
道。
学校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教室
里来了一拨人,又走了一拨人,然后又来一拨人,迎来送往成为了这周的课堂常态。学生问:“老师,他们
听课到什么时候?"
回答:“不知
道。”谁能知
道呢?即使开放周结束了,
那也只
是暂告一个段落罢了,谁知
道什么时候又来一波更先进的操
作呢?
严肃上课、心事重重改
作业,穿梭于各个教室
听课,再也分不
出心思去做其他;选题、命题、
组题、研
究,统统放一边,熬过这个周再说吧。
身体不适,仍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偶尔的课间调侃,也不过
是缓解内心的紧张与疲倦。只
是若干年后,这些
会不
会成为美好的
回忆?
领导们收获着亮眼的业绩,教师们收获着紧张与疲惫,快乐躲在云层
里偷笑。
从没想过退休的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退休,虽然
我热爱着教师职业,但似乎退休可以让
我远离喧闹、远离
浮躁、远离这日复一日的繁琐。
教
育界提倡匠师,希望老师们能在教
育这块田地
里精耕细
作,
深入研
究,
我们亦想成为匠师,
心无旁骛、
专心致志本
是我们的追求与常态,但现在这两样都成了奢侈品。太过喧嚣的环
境如何培养安静的心灵,忙碌的工
作生活加剧了
我们的心
浮气躁。
卡尔·纽波特先生提
出了当今社
会非常欠缺的"
深度工
作”理念,他认为,
深度工
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
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
深度工
作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我们常讲的心无旁骛和
专心致志,
是深度工
作的精神状态。
和
深度工
作相对应,纽波特也提
出浮浅工
作的概念,他认为,
浮浅工
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
作,这类工
作往往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开
展,
浮浅工
作通常不
会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
作才能创造更高价值,其成果才难以复制,
深度工
作才能使人有所见树和获得成功。无论从事什么工
作,都需要静下心来,
深度学习,
深度思考,
深度工
作。
深度工
作是需要在非常安静无打扰的环
境中进行,不受打扰和保持
专注力的工
作是完成
深度工
作的核心,
专心致志地投入工
作。
罗琳在写
作《哈利·波特》时,曾一度因家
里环
境嘈杂而写不下去,她干脆在爱丁堡一家五星级饭店租了一间每天需花费1000英镑的大套间完成了最后写
作,她认为无人打扰和美丽的环
境让她产生了很多创
作的灵感。
卡尔·纽波特先生告诉
我们如何做到“
深度工
作”,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可
是,真的不容易。个人原因不好解决,社
会环
境无能为力,于
是,
我们注定成为“忙了一年,
回头一盘点却啥也没做成”的碌碌无为的人,甚至成为“忙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的庸人。
我不期待自己有多大成就,只希望自己能做好一名老师,
我只希望能让
我安安静静地做一名老师,安静地思考,安静的研
究,安静的教书。
我希望在职业路上,能做自己喜欢做的、愿意做的事情,即使辛苦,即使劳累,内心也
是愉悦的。
所有的希望,都只
是我的奢望;现实处
境下,
我注定行走在喧嚣中。
或许,不变的
是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无论外界如何,
我能做的,也只
是执着于自己所热爱的,守住
那仅剩一点的初心,其他的,只能随大流。
夜
深了,就让自己安静地呆
会,哪怕发呆也好。或许,做个梦吧,梦
里小径通幽,落英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