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碧
岁月如茶,需要慢煮;
人生如酒,需要细品。活着就是幸福,心安便是归处。
翻开心爱的书,轻轻拂去
上面的尘土,慢慢撕去泛黄的包装,快快换
上崭新的封皮,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细细的品
读着。
我觉得,
读书最好的时节是冬日。挑选
一个
上午,屋外尚有大好的阳光。抽出
一本闲书来,随意地躺
在藤椅或沙发
上。屋
里静静的,只有阳光满地,满室生辉。手
在阳光
里,脚
在阳光
里,还有呼吸,都
在温润的阳光
里。兴之所至,摊开书,举到阳光
里,让书香浸满阳光的味道。
落雪的冬夜
读书
又是另
一种情致。屋
里炉火正旺,屋外雪落无声。轻轻搬来
一把藤椅,放到炉子边,煮
上一杯香茶,翻开
余秋雨的新版《文化苦旅》,细细的品
读着。“小
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
人顺手把绳索重重
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一部
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
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
在被告席
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
一群挤眉弄眼的小
人。”
读到这,我心颤抖了,嗓子眼
中似乎梗着
一根鱼刺:怎么会是这样?怎么
能这样对待
一代文豪苏
东坡呢?茶杯
中的茶翻滚着,滋滋冒着热气,茶香满屋。合
上书,斟
上一杯香茶,慢慢啜饮着。平复
一下心境,
又打开书接着往下
读。
余老这样写着:“这
一切,使苏
东坡经历了
一次整体意义
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
一次蒸馏和升
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
一样,成熟于
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候。”
读到这,我欢欣雀跃,应该是这样!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他
能忍常
人之所不
能忍之痛,
能吃常
人之所不
能吃之苦!
闲暇时节最适合
读经典。鸟声啾啾、微风习习的黄昏,沏
上一杯香茶,将藤椅搬到院
中,翻开《宋词三百首》,细细的品
读着。
读着晏殊的《浣溪沙》感慨颇多。是啊!依然是
一曲新词酒
一杯,可是不知不觉间时光却已溜走了
一大截。难怪词
人要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深有同感:太阳明天仍会升起,而
人生却再也不会倒转了。
读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折服于女词
人感觉的敏锐和笔触的细
腻,凄凉的遭遇谁不为之动容?当我
读到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清新的词句,
一幅夏夜丰收图似乎呈现
在眼前,使
人心旷神怡,浮想
联翩。的确,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好久没有体验过田园风光了。
读着优美的词句,我仿佛也置身于山水田园之间:晚风习习,野花灿灿,绿树浓荫,蛙声此起
彼伏,归巢的鸟儿匆匆飞过,空气
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多么令
人神往啊!品
上一口香茶,或高声朗
读,或默默吟诵,或细细品味,或奋笔疾书,整个身心都被宋词滋润着,惬意极了!
书籍是屹立
在时间的汪洋大海
中的灯塔,而文学名著无疑是灯塔
上那盏最闪亮耀眼的明灯。她历经千年淘洗,遗存
华章,福及
人类;她开启心智,滋润生命,塑造心灵。她是
一种文化底蕴,更是
一种文化传承。